党风廉政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党建工作 > 党风廉政
浅谈《论语》中的治政哲思与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共振
发布时间:2025-06-23     作者:屈雪利       来源:纪检监察室      分享到: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扛鼎之作,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为政智慧,虽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如今依然熠熠生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涤荡积弊、激浊扬清,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如果将时间回溯到《论语》的治政哲思,再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时代实践相映照,不难发现,《论语》中“为政以德”的核心理念、“节用而爱人”的治政操守、“不与民争利”的民本思想,与中央八项规定所倡导的以身作则、厉行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等要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共同勾勒出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精神图谱。

一、以德立政:从“北辰居其所”到“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道德修养视为治国根本。这种“德治”并非空谈道德,而是通过“先之劳之”的实干、“赦小过,举贤才”的用人智慧,将道德准则转化为切实的治理效能。

中央八项规定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这与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警示不谋而合。在新时代的政治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被赋予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标杆,以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为准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种以德立政的价值追求,既是对《论语》德治思想的创造性继承,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实践要求。

二、节用爱人:从“道千乘之国”到厉行节约的时代实践

孔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的治政理念,将节俭与爱民并列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种理念揭示了物质资源的合理调配与民生福祉的紧密关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制度刚性为约束基石,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文件,对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作出细致规定。从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到坚决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严肃整治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从狠刹“车轮上的腐败”,到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作出了有力回应,有效扭转了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等不良风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自觉和坚定决心。

三、民本为要:从“因民所利”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传承

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与民争利”等治政理念,在封建时代的语境下,这一理念虽立足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却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智慧——顺应民众需求、让治理成果普惠民生。这种民本思想,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精神共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方法,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正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党员干部要牢记服务宗旨,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和实际诉求,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民本为要”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从传统民本思想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论语》中的治政哲思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纪律要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的双重坐标。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新时代新要求为行动指南,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持续改进作风,严守纪律红线,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