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转自《渭南日报》——从价值引领到实践深耕
————渭化集团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背后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郑直 董献军 吕国良 李晓锋
      来源:2025年7月4日《渭南日报》      分享到:
“全国文明单位”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是对一个单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综合业绩进行的一次全面考量和最高褒奖。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渭化集团)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荣誉背后,是渭化人对文明内涵的深刻理解与生动实践——文明不仅写在规章里,更流淌在职工温暖的日常中,印刻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上,熔铸在绿色发展的征途里。这是一条以文化铸魂、以责任立行、以创新赋能、以绿色筑基的文明创建之路。
以文化人 凝聚发展向心力
清晨6点,渭化体育中心已是热火朝天。
羽毛球场上跳跃扣杀的身影,跑道上挥洒的汗水,太极拳方阵行云流水般的推掌……退休工人米晓艳挥拍后抹了把汗,笑容舒展:“以前想活动下筋骨,只能找块空地凑合。现在这条件,跟专业场馆不差啥!精气神儿足了,感觉年轻了好几岁!”这活力四射的晨曲,是渭化集团以文化浸润人心、塑造企业“灵魂”的日常一景。
党建是引领文明之舟的坚定舵盘。在渭化集团,党建不只是会议室里的理论探讨,更是扎根基层的坚实力量。“党员责任区”覆盖关键岗位,“党员先锋队”活跃在急难险重任务最前沿。在双甲车间控制室,身为党员的工程师刘勇指着操作屏上平稳运行的曲线说:“党员就是安全环保的哨兵。去年装置波动,正是党员带头连夜攻关,才避免了非计划停车。”党建这面旗帜,引领着文明建设的方向,更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
渭化集团深谙,文明的根系必须深植于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沃土。近年来,一座融思想引领、文化熏陶、技能提升、服务保障于一体的“渭化集团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活力四射,成为滋养职工精神世界的强大磁场。
穿过渭河文化中心的长廊,书画室里墨香四溢,退休职工老陈正带着年轻工友临摹《兰亭序》;摄影展廊里,一幅幅记录厂区变迁的作品吸引着往来职工驻足观赏;道德大讲堂内,“陕西好人”、动力车间职工孟力分享着自己连续十年无偿献血的故事。
这里不仅是职工提升文化素养的“加油站”,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职工宁生修是这里的常客,一见到记者前来采访,满脸笑容地说:“以前下了班就回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在文化中心学插花、练书法、画国画,生活充实多了。”中心定期举办“渭化工匠讲坛”“道德讲堂”,劳模先进讲述奋斗故事,道德模范分享感人经历,成为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阵地。
“以前下班就玩手机,现在更愿意来书屋‘充电’。”职工书屋管理员李亚泽见证着这一变化。这座拥有2万多册藏书的“精神粮仓”,每天傍晚都座无虚席,在“书香渭化”的氛围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职工文体中心,羽毛球场上的激烈角逐、乒乓球台前的切磋交流……“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职工的新时尚。“以前总感觉和工友有距离感,现在一起打球、健身,大家的心更近了。”青年职工小张笑着说。
与这“三位一体”的硬核平台相辅相成的,是渭化集团精心实施的“十项暖心工程”:职工公寓升级改造,让异地青年有了温馨舒适的“家”;“爱心妈咪小屋”为哺乳期女职工提供私密空间;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的后顾之忧;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成为雪中送炭的依靠;健康体检套餐年年优化……这些看似细碎的点滴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渭化人的心田。新入职的技术员小李感慨:“从住进公寓那刻起,就感受到了家的温度。这些暖心措施,让我们能更安心地扎根渭化、奉献青春。”
文化铸魂,党建领航,阵地夯实,关爱暖心——渭化集团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圈。如同春风化雨,文明因子在润物无声中融入职工的日常行为与精神气质,成为驱动企业前行的坚韧力量。
奉献如歌 奏响社会责任最强音
在渭化集团,“责任”二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和最生动的注脚——这家企业聚焦职工与群众需求,深耕地方发展与公益事业,打磨出具有渭化特色的“3+N”志愿服务品牌。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新常态”,并依托一支名为“3+N”的志愿服务铁军,将责任化作最生动、最温暖的实践。
“文明的高度,不仅在于自身的完善,更在于对社会的反哺。”渭化集团副总政工师、党委工作部部长王宏兵告诉记者,渭化特色的“3+N”志愿服务品牌,其中的“3”是核心支柱,包括关爱特教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百人无偿献血三个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如同三根“擎天巨柱”;“N”则是源于渭化集团对志愿服务的系统性规划,以三大核心项目为基石,延伸出政策宣讲、爱心托管、10元关爱、义务植树等“N”个多元化志愿服务活动,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公益服务网络,成为城市文明图景中一抹亮丽的“渭化红”。
无偿献血已成为渭化人一种无需动员的集体自觉。
“请大家有序排队,献血前先填写登记表。”今年3月21日,渭化集团“百人无偿献血”活动现场,动力车间职工孟力熟练地挽起袖子。他已连续十年参与无偿献血。“咱身体棒棒的,献点血能救人命,值!”他朴实的笑容里满是真诚。
像孟力一样参加无偿献血的职工已有数百人。2021年以来,渭化集团职工累计献血量超过14万毫升,前不久,还捧回了渭南市卫健委颁发的“无偿献血爱心单位”奖杯。渭南市中心血站负责人动情地说:“渭化集团是无偿献血的标杆单位,他们的应急响应速度最快、参与人数最多,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坚强后盾。这份坚持,传递出生命的温度。”
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都会翘首以盼。这源于渭化“3+N”品牌中“关爱特教儿童”项目的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队每季度组织趣味游艺、科技研学、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用多元形式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5月30日,渭化集团“护苗”关爱特教队的志愿者再次来到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李亚楠小心翼翼地握住聋哑女孩小宇的手,在手心一笔一划地教她写“爱”字。小宇明亮的眼睛专注地看着,随后露出灿烂的笑容,也用小手在李亚楠手心认真“写”起来。
这无声的交流,胜过千言万语。除了情感陪伴,志愿者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绘本、益智玩具,协助老师进行康复训练。特教学校一名老师说:“渭化集团的志愿者不是走形式,是真用心。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对这些特殊孩子无差别的尊重与爱。这份坚持,让孩子们的世界多了光亮。”
百里之外的澄城县交道镇阿兰寨村,是渭化集团“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责任田”。
“王大爷,您这收音机拎去哪儿呀?”“去村部!听说渭化集团的志愿者来修家电了!”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一大早,阿兰寨村村部大院像赶集一样热闹。村民们抬着“罢工”的洗衣机,搬着“失声”的电视机,拎着“偷懒”的电风扇纷纷围拢过来。
志愿者小李蹲在地上拧开电水壶底座,螺丝刀在电路板上灵活游走:“张婶,您这水壶是温控器老化了,换个零件就好。”一旁的王大爷捧着修好的收音机直乐:“嘿!这‘老伙计’又能说话了!”活动中,志愿者用专业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为村民修理家用电器20余件,让雷锋精神在阿兰寨村落地生根,让文明实践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这些故事,仅仅是渭化人践行社会责任长卷中的几笔亮色。
在社区,有他们整治环境、美化家园的身影;在敬老院,有他们嘘寒问暖、关怀慰问的温情;在街头路口,有他们文明劝导、守护安全的坚持;在中小学校园,有他们普及环保知识、播种绿色理念的宣讲……“3+N”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飘扬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每一次奉献,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他人、温暖社会的璀璨星河,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核,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时代国有企业服务群众、反哺社会的厚重担当与赤子情怀。
融合共进 文明动能驱动绿色发展
在渭化集团,文明建设绝非脱离生产的“两张皮”,更非装点门面的“空中楼阁”,而是被视作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集团决策层有着深刻的共识:真正的、可持续的文明,必须与企业的主责主业——安全、环保、高效、绿色的生产运行实现深度的、有机的融合。
走进现代化的双甲车间,工艺工程师孙浪正全神贯注地查看着中央控制室(DCS)屏幕上低温甲醇洗差压发电的实时功率曲线——那是记录该装置当前发电效率与运行状态的关键参数。“看,今天运行非常平稳,功率持续稳定在240千瓦以上,明显优于当初工艺设计值!”他的话语中,既带着技术人员对数据的严谨,也饱含着对创新成效的自豪。
孙浪告诉记者,这项核心技术巧妙利用了工艺介质自身的巨大压差能量,驱动发电机做功发电,如同在湍急的能源河流上筑起了一座高效的“微型水电站”,将以往通过减压阀白白耗散掉的宝贵能量回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这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账,更是一笔沉甸甸的绿色环保账、企业文明账!”项目负责人王琨说,“项目设计年发电量约200万度,在实际运行中通过持续优化工艺参数、深挖装置潜能,截至目前,今年发电量已成功突破103万度!这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50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碳2000吨。”
视线转向厂区另一侧,曾经因尾气夹带水汽,时常笼罩淡淡“白雾”的尿素造粒塔如今已焕然一新,塔顶排气口几乎看不到任何可见排放物。这一显著变化,源于渭化集团不久前成功投运的尿素造粒塔尾气综合治理改造项目。
站在改造后的造粒塔下,尿素车间主任王涛指着塔顶几乎透明的排气口介绍:“过去,造粒塔尾气不仅造成了物料的直接损失,也是困扰厂区及周边环境的一个痛点。现在,经过湿式静电除尘+高效喷淋洗涤组合工艺处理,粉尘排放浓度已远低于国家最严苛的超低排放标准。不仅如此,系统高效回收的尿素溶液还能重新回到生产系统再利用,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沿着厂区道路前行,蓝色尿素大棚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渭化集团挖掘闲置资源开发的光伏项目之一。如今,渭化集团本部和彬州公司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6.5MWp,年发电量约1741万度,折标煤约6490吨,二氧化碳减排约19690吨,为企业降本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在合成车间,2022年投运的气化细渣回收利用项目同样成绩斐然。“项目采用过滤+压滤+真空干化技术,将灰浆含水率从85%降至25%再送至锅炉掺烧,既解决了固废处置难题,又实现了节能降碳与环保双赢。”合成车间主任王东亮介绍,该项目年处理气化细渣干基约2.8万吨,相当于节约燃料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
渭化集团总工程师马军忙告诉记者,近年来,渭化集团累计投资约4亿元,实施40余项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年节约标煤约13万吨,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色发展“渭化答卷”。
文明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更在于激活每一个基层“细胞”——一线职工的智慧火花。该集团大力倡导并制度化推行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四小”活动,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围绕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质量提升、效率优化等主题,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动手实践。
立式泵作为装置生产流程中的重要设备,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转动部的窗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渭化人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每台立式泵量身定做,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采用2毫米轻量化不锈钢板材,成功研制出新型防护罩,为每台立式泵都穿上新的防护“铠甲”。该护罩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美观整洁,具有抗腐蚀,散热性好等特点。并且,还采用模块化设计,观察口和检修窗口都用合页门设计,方便操作人员巡检观察。这个“小点子”不仅改善了操作的安全环境,也为企业文明生产注入澎湃动力。2021年至今,尿素产量连续四年实现同比持续增长,2024年更是突破65万吨,刷新了历史纪录。同时,煤耗及产品单耗持续下降,其中甲醇、合成氨折氨单耗煤电1.89吨/吨,创历史最佳。
“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这个殊荣,对渭化集团而言,是一个闪亮的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渭化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赵强表示,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渭化人将始终牢记国企使命,坚持把“四种经营理念”贯穿企业管理生产发展全过程,在渭水河畔续写精神文明与生产经营协调发展的时代华章。
(郑直 董献军 吕国良 李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