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4时,动力车间三期锅炉取样间内,主管工艺技术员毕加佳盯着检测仪器上的数字,难掩激动:“溶解氧已降到合格范围了!”这个结果,让他多日的奔波终于有了回报,更让集团公司避免了一笔高达百万元的改造支出。
6月份的锅炉定期检验中,将锅炉水质检验纳入了其中,发现三期锅炉给水溶解氧一直处于不合格的边缘。这一问题如同悬在生产线上的“定时炸弹”——溶解氧长期超标会加剧锅炉及热力系统腐蚀,不仅降低热效率、影响蒸汽品质,还会缩短设备检修周期、增加运行成本,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锅炉受热面泄漏的安全事故。
今年7月份三期装置抢修结束后,锅炉给水溶解氧依旧不理想。为解决问题,该车间技术组就考虑对三期锅炉的除氧头和水箱实施改造。但毕加佳一算账,这个“大手术”至少要花费百万元。“用‘紧日子’过‘好日子’”的理念深植毕加佳的内心,他决定先沉到现场,从根源上找答案,不能让集团公司冤枉花一分钱。
随后连续多日,毕加佳冒着高温泡在锅炉运行现场,逐一排查可能的隐患。三期锅炉的两台给水泵采用“一开一备”的并联模式,日常运行中是汽动泵运行,电动泵备用。他反复核查数据:除氧头的温度、压力始终稳定在合格区间,除氧剂也按规程定时足量添加,可溶解氧数值就是降不下来。
“会不会是外来水混入导致的?”站在两台给水泵中间,毕加佳的目光落在了机械密封水上。汽动泵的密封水用的是冷凝液,而电动泵的密封水则是未经除氧的脱盐水——这细微的差异让他心头一动。
带着猜想,毕加佳立刻展开试验:关闭电动泵密封水时,溶解氧检测值为5.4微克/升,符合不大于7微克/升的标准;打开电动泵密封水后,数值骤升至45微克/升,远超控制标准。多次反复数据对比印证了他的判断:电动泵的密封水正通过泵体窜入入口,经联络管进入汽动泵入口,最终混入锅炉给水,导致溶解氧超标。
找到症结后,解决方案变得简单:将电动泵的密封水更换为经除氧处理的水。这一调整无需大规模改造,却精准解决了问题。
从面临百万改造支出,到通过细微调整彻底解决隐患,毕加佳的“小发现”不仅为集团公司省下巨额费用,更展现了基层技术人员立足现场、精打细算的责任担当。这个案例也印证了:在生产管理中,比起“大手笔”改造,精准找到问题根源的“巧办法”,往往更能体现管理智慧与成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