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集团公司深入贯彻“协同增效年”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重点任务,用“紧日子”理念协同“修旧利废”在装置运行和经营增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主动跳出“舒适区”,让技术转化价值
修旧利废,看似是“节流”的传统举措,实则蕴含着“开源”的创新智慧。它并非简单地恢复使用功能,而是鼓励职工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废旧物资进行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为切实厚植“紧日子”理念,生产环保技术部组织召开了《设备类废旧物资修旧利废实施细则》修订研讨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打破“外委维修’的惯性思维,将技术挑战转化为机遇,为全体职工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自由度的技术创新实践舞台,让专业技能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提升公司的专业技术创新水平。
痛击“两方面问题”,让担当提升效能
“备品备件消耗多”“检修费用大”是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两方面“硬骨头”。两炉周期运行和关键设备完整性运行是提高“两率”、降低“两数”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生产装置“安环稳长满优”运行的基石,更是“备品备件消耗多”、“检修费用大”的集中区域。“通过本次实施细则的修订研讨会,将‘紧日子’理念和修旧利废深度融合,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激起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生产环保技术部庄林说。当职工看到自己亲手修复的设备重新“上岗”,修复改造的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产生了经济效益,那种源自创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我的创新我主导、我的成果我受益”的主动担当体验,远比单纯的说教更能凝聚人心。
打破“壁垒”,让共赢成就效益
践行“紧日子”理念的修旧利废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你为我降本,我为你增益”的双向奔赴。精拆细解、精准修复、精益求精,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反复琢磨、不断尝试中,技术人员磨练专业技能,提升了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创新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位职工均可参与、能贡献的日常工作。
通过本次修旧利废实施细则的修订,营造“人人可创新、处处有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多劳多得,实干增效”的理念形成“1+1>2”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