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在现在的商业语境里面,我们都在谈KPI、ROI、谈组织效率,很少会有人提到善意。可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善意,那些所谓的制度、流程、激励、文化建设,最后都会变形。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与实务》里面,提出管理的三大核心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让管理富有成效,让员工有所成就。也就是通过优化事情的逻辑,激发人的价值,让人的活力释放出来。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感受到善意的时候,才会释放出最具有创造力的能量。
管理者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怎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那么我们都应该思考:你了解他们吗?你知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你和他们有没有做过一对一的沟通,你知道他最在意的是什么吗?其实这就是问题。人,需要被看见,只有你看见了,他才能被唤醒。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善意的管理太理想主义了,尤其是在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的时候、压力很重的时候,这种善意感觉非常奢侈。但是真正的经营,是需要在艰难中还保留一点温度。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讲过一个故事,在疫情期间,他的一个CEO,看着形势非常不好,就建议所有员工,包括管理层带头减薪30%,起初张磊作为股东还非常感动,但是紧接着就感觉到不对,如果这样做,就失去了诚信。张磊认为,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诚信,就是要对员工保持善意。这样反而危机过后,员工会对他更有信心。所以管理者的第一责任,不是让人听话,而是让人相信。相信这份工作有意义,相信团队值得信任,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见,而这一切的起点其实都是善意。
那些做的非常久的,很稳定的公司,其实都懂得善意。比如海底捞、胖东来、甚至是宝洁等,都在强调以人为本,他们真正做的是建立一种让善意能够循环的机制。比如像宝洁推行的信任与责任共生的文化。也就是说,你信任员工,他自然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你怀疑他,他就开始防御。信任和防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力系统。
管理不是一个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人内心的责任感、尊严和善意。当一个团队能够在彼此善意的氛围中共事时,效率、创新、业绩都会自然生长。
管理者要做的不是直接去激励善意,而是要创造一个支持善意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什么?首先是安全感。人只有在感知到安全的时候,他才愿意表现出善意。所以管理者要能够容错,要保护那些真心做事而犯错的人;其次是公平感。就是管理者不要让善意的人吃亏;第三,要有意义感。人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所以管理者要让大家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坦率地讲,如果一个公司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激发善意可能不是最优选。那些高压管理,包括非常精密的考核,短期内的效率会提高,但是如果关注组织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或者说组织的长期价值,那么激发善意几乎是唯一的道路。
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尊重人,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作一个机器或者工具。第二,是信任,给予他们空间,给予他机会。第三,是看见人,认可他们,理解他们的境遇。第四,影响人。用自己的善意去激发他人的善意。激发善意,是对人性的一种信仰。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才能把这种力量释放出来。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5号